昨日,记者从东北师大附中了解到,该校高三学生王康宁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队12进4的比赛中,以第二名的成绩进入国家队。7月,他将和另外三名队员赴澳大利亚参加今年的国际信息学竞赛。总教练谷方明表示,“王康宁冲金的希望还是非常大的。”
从“数学迷”到“计算机迷”
1995年出生的王康宁,小学、初中一直是各种数学竞赛中的常胜选手。升入高一后的一天,他回家后忽然跟爸爸王玉杰说,“我参加了学校信息技术的兴趣班,以后我得用电脑了。”那以后,王康宁全身心投入到信息学竞赛训练中,课余时间都用在这上面。
附中奥赛教练员孔维玲老师回忆说,发现王康宁在信息学上的天赋“纯属偶然”。“高一时,他选报了我们学校的信息学夏令营,几堂课下来,我发现他在这方面很有天赋,入门快,对于各种‘任务’总是能很出色的完成。”除了天赋,王康宁的勤奋和坚持更让孔教练欣喜,“当初选报信息学科竞赛的有100多名学生,随着课程的深入,后期只剩下十几个学生了,其中就包括王康宁。”
尽管王康宁搞信息学竞赛有点“半路出家”的意思,但进步飞快:高一入学两个月第一次参加全国信息奥林匹克竞赛吉林省分区联赛,小试牛刀,即斩获吉林赛区一等奖;第二年4月进入省队,高二上学期获省赛一等奖,高二下学期参加全国赛获金牌(第四名),并获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保送资格;去年12月入选国家队预选队,如今又勇闯国家四人队。
1988年至今我省第一位入选信息学国家队的选手
昨天,记者在东师附中见到了王康宁,眼前这个1.85米的大男孩,俨然一个“小巨人”。采访过程中,王康宁对每个问题都不会马上回答,总是思考一会儿后才谨慎“作答”,“答案”的严密性、逻辑性无懈可击。
“你理解什么是信息学?”记者问。“我理解,信息学就是对信息的归纳、整理,目的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。”王康宁答,言简意赅。父亲王玉杰表示,王康宁从小就显得与其他孩子不一样,“他会一段一段的痴迷于一种爱好,一旦决定学什么就特别专注。”小时候,王康宁有一段时间喜欢电子琴,就一直考过了九级;还有一段时间他迷上了魔方,天天在手里摆弄,吃饭也不肯放下;刚上小学那会学了一段中国象棋,后来还得过象棋比赛奖牌。
孔维玲评价王康宁,是“我见过学习最有效率的学生”,“当他(王康宁)进入学习状态时,就是身边上演一场派对都不能影响他。他不仅计算机成绩突出,总成绩在年级也一直名列前茅,从未出过百名,最好成绩是年级前十名。”王康宁此番进入国家队,是25年来吉林省信息学竞赛最好成绩,他也是1988年至今我省第一位入选国际信息学竞赛中国代表队的选手。
爱看“柯南”自创的“飞砖游戏”在同学中流传颇广
王康宁从小就喜欢看电视,什么都看,动画片尤其喜欢看“柯南”。破案推理,锻炼了王康宁的逻辑思维能力,让他在解题中思路更加缜密。
信息学最注重学以致用,王康宁将其发挥到极致。在搞信息学竞赛训练不久,王康宁就设计出一款叫做“飞砖”的小游戏,在周围同学中广为流传。有一次,淘气的王康宁将自己设计的一个小程序偷偷安装在老师的电脑里,老师发现屏幕上突然“蹦”出的小兔子时,真被吓了一跳。偶尔,他还会搞“怪”把同学的电脑弄黑屏,再“热心”的帮忙恢复……
去年8月王康宁被保送清华大学后,北京大学的一位教授也对王康宁爱惜不已,认为王康宁的水平已经达到了计算机系大四学生的水平,甚至更高。对于这些评价,王康宁说,“我喜欢计算机编程,常常在电脑前一坐十几个小时编程,这很有挑战性。”
附中信息学科总教练谷方明表示,信息学作为非高考科目,江浙地区在全国的竞赛中一直比较突出,“很多学生起初选择它只是兴趣使然,但是参加学科竞赛的过程是对学生心理素质、应变能力、思维方式的全面锻炼,这些收获远超过了得奖本身。”
来源:新文化网